《行动计划》聚焦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以集群集聚发展、园区创新提升、企业梯次培育为抓手,提出力争到2025年形成既有群山又有高峰的高质量发展格局的目标,这将加快补齐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短板,有效激发生态环保企业发展活力,有力推动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环境保护禁止令签发后,不用等诉讼程序走完,立刻生效。对于持续进行的环境污染行为,如果等到诉讼程序终结后再处理,生态环境可能已遭到了严重损害。
陈琼介绍,从接到生态环境局申请,到现场勘查,再到签发禁止令,只用了20个小时,以最快速度制止违法违规排污行为对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什么是环保禁止令?这是一项向人民法院申请的临时性救济措施,责令行为人立即停止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避免生态环境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如何及时止损?针对这一问题,密云区于2022年4月在全市率先发布并实施《环境保护禁止令实施办法》,这一司法机制自建立以来,密云区法院累计签发环境保护禁止令3份,向后果严重的生态环境侵权行为亮红牌,构筑起环境法制新绿盾。可以说,环境保护禁止令确实发挥了强大的威慑作用。在畅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上,密云区生态环境局深挖禁止令适用事项;密云区公安分局开展刑事侦查;密云区法院依法开展案件审理;密云区检察院严把法律适用关,建立起协同预防、联合治理机制,确保即时介入、快速制止、有效阻却。
上述涉案企业在禁令签发当天便停工停产,之后再也没有恢复生产。密云区生态环境局在检查时发现,某企业未经审批,擅自安装生产设备,违规排放粉尘等污染物,虽然现场予以制止,但仍可能继续生产和排放污染物。近期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指出,各方应为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外交环境,构建开放的经贸制度,要坚持多边主义和全球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措施。
在经合组织以外的国家中,仅2022年的新增产能,在其使用寿命周期内,就将节省高达5800亿美元的成本。这种快速增长的趋势在投资方面更明显,每投资化石燃料1美元的同时,就有1.7美元进入清洁能源领域。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指出,在2022年新投入运营的可再生能源产能中,约有86%的发电成本低于化石燃料。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2023年世界能源转型展望》报告认为,全球能源转型仍未走上正轨,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实际行动之间的鸿沟进一步拉大
报告指出,虽然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所减速,但目前的努力仍不足以防止气候灾难发生。解振华表示,希望有关国家不要把新能源产业技术合作政治化,消除贸易壁垒,更好地促进本国和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
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亟待支持联合国贸发会议指出,为实现1.5摄氏度的升温控制目标,从现在到2050年,需要对可再生能源系统进行相当于目前全球国内生产总值1.5倍的投资。报告说,按照当前各国宣布的国家自主贡献、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和净零排放目标,即使承诺全部兑现,到2050年,也只能将碳排放量在2022年基础上减少56%。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显现,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成本显著下降。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2023年世界能源转型展望》报告认为,全球能源转型仍未走上正轨,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实际行动之间的鸿沟进一步拉大。
世界资源研究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尼达斯古普塔表示,全球气候行动 成绩单令人担忧。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约1.7万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投资,但其2022年仅获得544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可再生能源成本降低、发展提速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3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自《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国际投资增加了近两倍。近期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指出,各方应为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外交环境,构建开放的经贸制度,要坚持多边主义和全球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措施。
事实上,碳排放量仍在攀升,发达国家的气候资金承诺尚未落实,气候适应的支持严重滞后。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3年世界能源投资报告》,2023年全球能源投资大约2.8万亿美元,其中超过1.7万亿美元的投资预计将用于清洁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电网、储能、低排放燃料、能效改进和热泵等。
报告指出,20年来,新增可再生能源产能为电力领域节约了至少5200亿美元的燃料费用。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需求远高于发达国家,其中包括对电网、输电线、储存设施和能源效率的投资。
《巴黎协定》提出的国际转移缓解成果(ITMO)和可持续发展机制(SDM)为碳交易全球协同提供了新的制度框架。本报中东中心分社 纳达尔达乌德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国际能源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等机构近期发布的多份报告指出,全球可再生能源正加速发展,尤其是去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大幅低于传统化石能源,凸显可再生能源投资机遇。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将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大会将首次对世界各国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盘点。统计显示,相关国际项目融资占项目融资总额的55%,在发展中国家占比更高。各国自行制订减排行动计划,并同意于2023年提交进度报告。发达国家应兑现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等,恢复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
一旦全球变暖达到这一水平,将引发危害极大且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能源投资不仅是为了实现转型,也是为了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可持续和可负担的能源。
从2010年到2022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平均加权成本降低了89%,降至0.049美元/千瓦时,几乎比最便宜的化石燃料还要低1/3;陆上风电同期降低了69%,降至0.033美元/千瓦时,不到2022年最低火电价格的一半。今年9月上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发布全球盘点综合报告,对自《巴黎协定》通过以来的全球气候行动进行全面回顾。
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仍存差距2015年,近200个《巴黎协定》缔约方同意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摄氏度内,并尽可能争取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不久前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首届非洲气候峰会上,与会代表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非洲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实现绿色发展。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清洁能源正在快速发展,其速度比许多人想象的还要快。这种快速增长的趋势在投资方面更明显,每投资化石燃料1美元的同时,就有1.7美元进入清洁能源领域。李晚秋摄 阿联酋艾尔达芙拉PV2太阳能电站项目由中国企业承建,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太阳能电站项目之一。在经合组织以外的国家中,仅2022年的新增产能,在其使用寿命周期内,就将节省高达5800亿美元的成本。
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9月发布的报告指出,各国碳中和实现路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协调难度大。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表示:我们的新报告再次表明,可再生能源仍是各国目前最好的气候解决方案,有助于通过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提升雄心并采取行动。
以光伏产业为例,有关研究表明,如果贸易保护主义持续下去,预计2030年光伏组件价格将比全球化情景下高出20%25%。报告指出,要实现1.5摄氏度的升温控制目标,全球每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应达到1000吉瓦,目前这一数字为300吉瓦左右。
由中国企业承建的阿联酋首个风电项目阿联酋风电示范项目一景。受不同国家承担的责任、面临的风险、具备的资源的差异影响,各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步伐不一。
不过,要实现全球升温限制目标,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还需进一步提速,国际社会应为发展中经济体提供更大力度支持。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格林斯潘强调:大幅增加对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投资,对全世界到2030年实现气候目标至关重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呼吁发达国家尽快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承诺的资金。逐步建立全球碳市场连接机制,促进全球碳价趋同,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更加公正的全球性绿色转型,更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为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指出,更具成本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在解决当今能源和气候危机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近日发表报告指出,虽然各方在发展低排放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及其所需的基础设施网络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但这种速度必须较之前10年增加一倍,否则全球变暖将达到比工业化前高出2.5摄氏度的水平。
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应达到77%,而2020年这一数字仅为16%。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指出,在2022年新投入运营的可再生能源产能中,约有86%的发电成本低于化石燃料。
阿联酋工业和先进技术部部长、COP28候任主席苏尔坦近日也指出,缺乏可用、可得且负担得起的资金,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所面临的挑战督察组全体成员将严格执行纪律要求,接受被督察地方和社会监督。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